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近三年每年增量都超过100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增速达到10.9%,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材料、基础零件、电机、电控、电池以及整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同时电动车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相关的商标和专利量也逐渐增多。
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2015年3306件、2016年4663件、2017年5046件、2018年5974件和2019年6507件。
2020年新能源汽车品牌知识产权实力榜前10名分别为,比亚迪(销量18.97万辆、商标量1829、专利量26653)、通用五菱(销量17.4万、商标量1806、专利量5840)、广汽集团(销量7.67万、商标量3687、专利量8286)、吉利汽车(销量6.8万、商标量9120、专利量23542)、长城汽车(销量5.6万、商标量4482、专利量11720)、江淮汽车(销量5万、商标量1048、专利量22058)、蔚来汽车(销量4.37万、商标量3176、专利量2831)、理想汽车(销量3.26万、商标量528、专利量1284)、小鹏汽车(2.7万、商标量495、专利量1687)、北汽蓝谷(销量2.59万、商标量37、专利量32)。
2021年以来,新能源市场竞争者又添多位科技巨头,苹果、百度、华为、阿里、小米等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三电逐渐演变成AI芯片,软件和算法逐步取代机械控制,而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却有很多不规范仿造事件和侵权案件量逐渐增多。今年两会代表曾毓群提交了《关于加强对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的提案》,呼吁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构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行业内专家指出,近70%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并没有进行商标注册,商标注册申请完成率仅1%。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兴产业,相关研发大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对于专利及商标的重视程度也需要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0〕39号),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构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